
原生建築介紹
![]() | ![]() |
---|---|
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
漢人土墼厝
台灣近代民居常以曬乾的黏土土塊砌疊而成,稱為「土墼(音同基)厝」,有時寫作「土埆(音同卻)厝」。
“墼”,指未燒之磚坯,作法是將黏土加入米糠、砂粒等搗勻,放入方模成形,之後再日曬乾燥即成。
土墼具隔熱、吸潮等效果,且取材方便、可再利用,是綠建築中時常使用的材料,但因受潮後會鬆軟,因此通常會在土墼牆外再塗上一層白灰漿以防水。土墼厝的地基仍是以卵石或磚材砌疊而成,除了增加穩定度外,另外也可防止淹水造成土墼的崩塌。土墼厝屋頂則通常覆以瓦衫、茅草等,門、窗則多以竹材編製。
早期的農村社會,製作土墼厝皆為親友間的相互協助,因此不僅環保,也有其社會功能。
[土墼厝縮時記錄影片]
![]() | ![]() |
---|---|
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
![]() |
西拉雅土台屋
依方志記載,十七世紀左右臺南平原上的西拉雅族的住家可能是採土台屋的形式。如番社采風圖「築基」一圖中的說明:「周圍砌以石,中填土。會集社番,各持畚挶,併力合作,不日而成。」由上文可知,家屋雖然為個別家戶所獨有,但家屋的興建過程則是社會關係的形塑及強化。在結構上,家屋是建築在一個周疊卵石、中央填土的平台,台基約有一個人高。高出地表的土台同樣具有防潮、防洪的功能,也增加了屋舍的採光以及通風。台基之上則為竹子所築成之住屋,住屋的出入口位於山牆面(短邊),兩端皆有開門,以木梯上下,長邊有時也設門,但多僅開小窗。屋頂下部為三至四層的編竹,上方再以茅草覆蓋而成,屋頂為兩坡式,狀如覆舟,屋簷向外延伸,甚至超過土台,豪雨時,豬、犬、雞等便可在屋簷下之土台遮風避雨。
[我的砍竹時刻]
![]() | ![]() |
---|---|
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
史前干欄式建築
臺灣平原地區的史前考古遺址,尤其是在距今2500年左右的烏山頭類型中,常可發現成組的坑洞痕跡,這些坑洞的直徑約30公分左右,分布密集,常形成方形的叢集。叢集大小約略相同,主要為兩類,一為長軸呈東西向,長寬約8X4公尺;另一則為長軸呈南北向,長寬約10X2公尺。由於坑洞的密度極高,幾無活動空間,因此推測居住面應是在這些排柱上再舖設橫木而成。
干闌,疊韻詞。闌者,古欄字,懸空之廊道,猶如今之陽台。由於居住面架高,因此可避地面蒸發的溼氣以及洪泛的沖擊;另外蛇、鼠、爬蟲等也不易侵入,在悶濕的熱帶地區是極佳的住居形式。
由於木材極易腐朽,會不斷更換支撐的木柱,因此坑洞的排列未必十分整齊,但分布區域則相當規整。